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网络
全媒体时代法治传播的四维突破
新闻报道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坚持系统思维、用户思维、创新思维、融合思维,在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组织采写制作了一批 “深”“活”兼具的新闻精品,多角度讲述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鲜活故事,书写了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美好图景的法治注脚,进一步巩固壮大全媒体时代的思想阵地。
系统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强调以整体性、协同性视角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为破解媒体深度融合中的矛盾、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引。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承担着传播法治理念、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使命。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系统观念贯穿新闻宣传全过程,将“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转作风改文风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走基层”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现了从“新春走基层”阶段性报道向“日常走基层”系统性工程的战略转型。
树立“一盘棋”理念。《人民法院报》是党和国家在司法审判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专业性。为破解长期以来新闻作品可读性与吸引力不强、过程性报道和深层次挖掘不够等制约新闻宣传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立足全面依法治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阵地职能定位,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基层 看改革”专栏,引领全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
专栏特写篇篇千字,笔笔含情,以基层改革故事为着力点,以调解、执行、回访等为切入点,用朴实话语、鲜活场景、生动细节,勾勒人民法院以“小切口”改革举措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护航民生的生动画卷,用“有意思”的语言讲好“有意义”的道理,用“听得懂”的案例阐释“听得进”的法理,成为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改进文风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人人重文风,个个改文风”的良好氛围。
在栏目的组织策划采写过程中,采编队伍得到扎实的训练,“走转改”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些显著成效在2025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成果中得以检验:59名记者、通讯员深入社区、市场、企业、乡村、工地、码头,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53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全景展现人民法院通过“小切口”改革举措破解群众急难愁盼、护航美好生活的创新实践,实现从“日常走基层”到“新春走基层”的常态化、长效化循环。
融合宏大叙事与微观故事。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民心工程,一头联系着党和政府,一头联系着广大基层群众。胸中有大局,眼中有群众,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关键是做好结合文章。文风背后是作风。只有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度践行“四力”,深刻感知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才能敏锐把握影响司法获得感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关心的故事。
《“绣花”功夫扮靓雄安城》一文,以雄安新区法院推进“网格法庭”建设为切入点,展现司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选题视角突破了简单的工作动态呈现,将司法实践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中,既呼应了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定位,又展现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稳定器”的制度价值。《一份〈法律咨询意见书〉》,围绕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附近交通拥堵这一民生问题,通过追踪法院出具专业意见的全过程,展现了司法解决民生问题的独特方式。报道不仅关注意见书的内容,更深入剖析了司法建议形成的法律逻辑与社会考量,揭示出“法理情”融合的裁判智慧,使报道兼具专业性与贴近性。《“221套房子全都卖出去了”》关注房地产领域纠纷,以执行案件为切入点,呈现司法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的完整链条,既展现了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又为理解法治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