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文化

旗下栏目: 音乐 红木 收藏 艺术

星云大师圆寂,看淡生死,遗嘱称“我没有舍利子”(2)

文化 | 发布时间:2023-02-06 | 人气: | #评论#
摘要:大师圆寂后,很多人转发他《最后的遗嘱》一文,以示纪念。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遗嘱》,是星云大师在85岁生日时面向弟子的讲话

大师圆寂后,很多人转发他《最后的遗嘱》一文,以示纪念。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遗嘱》,是星云大师在85岁生日时面向弟子的讲话。这既是他一生追求的总结,也回应了各种“质疑”。

我们有必要再重读一下他的真诚告白:“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聚众有方,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我没有最喜欢的人,也没有最厌恶的人。别人认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没有把他们认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归。”

此时的星云大师,已经信众遍天下。他在世界各地办寺庙、大学(佛学院)和医院以及儿童福利机构。但是在这次“告白”中,他强调这些物质财产既不是自己的,也不会留给弟子,而是属于“十万大众”。

“告白”中,星云大师再次强调了自己信奉的佛教理念,那就是“人间佛教”。

这是理解他佛教思想和一切行为的钥匙,他是以“入世”的精神,不仅弘扬佛法,也“办佛教”。佛教强调“出世”,而星云的一生,却是入世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从未有松懈。

所谓“人间佛教”,就是强调佛教徒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所作为,为社会和他人奉献,在奉献中“精进”和修行。这是星云对佛教思想传统的一大贡献。


 

2023年2月6日,湖北宜昌市民展示星云大师图书《舍得》、《宽心》、《厚道》。图/IC photo

很多人声称信佛,但是心中想的却是轮回、转世,想下一世少受苦,而星云强调的则是今生今世,是一位“现实主义”佛教徒。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他是把弘扬佛法当成是一项事业来做,也就能理解,他在几十年的过程中,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办寺庙和佛学院。

人们称他为“星云大师”,他的著作,署名也是“星云大师”,但是他自己一直是“孤寂的”,而不是“热闹”,他并不享受万众朝拜,而始终保持着一个佛教徒的状态。

他作为佛教徒最早的生涯,就是在办“人间佛教”,把信佛和救济他人结合起来,承担了某种“社会责任”。后来他到台湾,在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把这些努力看成是一种佛教的“共修”。

而在台湾的这些年,他也始终致力于推动两岸交流。接受媒体采访时,星云大师曾说:“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想对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星云大师在世界上创办了200余所佛教道场,世界各地的佛教徒都在纪念他,缅怀他。大家都很看重他《最后的遗嘱》,感念他对推广佛教文化所做的贡献。

 

他是一位“得道高僧”,而他所信奉的“道”,也值得我们反复揣摩:努力的,而不是逃避的;入世也是修行,奉献社会就是修行。这就是他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归”。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