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在希腊国家电视台播出,立即掀起一股中国热潮。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当地人士高度评价。 截至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全球已出版30个语种35个版本,《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中国关键词”“读懂中国”“丝路百城传”等系列图书持续热销,为各国读者读懂中国打开“思想之窗”。 展形象,需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真诚呼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引发强烈反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同方式亲自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访问西班牙,总书记深情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 在葡萄牙,总书记告诉大家:“几百年前,中国青花瓷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 生动的史料、巧妙的比喻,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 展形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不论是元首会晤,还是出访外交,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向人们讲述中国故事。 乾隆皇帝曾题写过一块“旰食宵衣”的牌匾,用来激励自己勤于政事。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越南胡志明故居,以此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旰食,指的是半夜才吃饭;宵衣,天没亮就起床穿衣服工作。真正能做到的还是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才能赢得民心、赢得胜利。” 脱贫攻坚,是中华大地上最精彩的时代故事。 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幸福中国”单元脱贫攻坚倒计时显示屏前,习近平总书记告诉各国领导人:“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正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19年9月,“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上线。这个集纳了6万条中国好故事的线上平台,很快成为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生动载体。 展形象,还需要创新外宣工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的要求,文化走出去已不再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亮相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以精彩的视听盛宴,让外国观众了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成果。 古朴的兵马俑、精美的和田玉雕、珍奇的故宫藏品……一场场中华文化展览呈现海外,展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保持稳定,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 (七) “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019年6月,84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迎来自己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如期转正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一年前,得知牛犇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肯定他“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 “一辈子跟党走”,既是对老艺术家的真情赞誉,更是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