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刘名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发现,首衡集团以他和其名下企业从保定银行和北京银行(601169.SH)分多次合计贷款1000多万元。银行发放贷款后,该资金由首衡集团统一调度和使用。融资部会将他卡内的贷款转走,等贷款到期要还款时,再由与他无关的第三方或其他首衡集团员工的账户,向他留存在融资部的银行卡转账,随后由该银行卡向银行偿还贷款。对这些过程刘名此前毫不知情。 记者还了解到,首衡孝感市场员工王某(名下注册有两个企业)、首衡保定清苑市场员工张某(名下注册有两个企业)、首衡高碑店市场水果区员工李某(名下注册有两个企业)、首衡集团员工李某(名下注册有三个企业)分别从多家银行做了多笔贷款,有的高达数千万元。这些银行向员工或其名下企业发放贷款后,该资金同样由首衡集团统一调度和使用。 首衡集团一位财务人员向记者透露,首衡集团这种操作已经很多年了,融资部有一组人员专门负责这个事情,就他知情的此类贷款就高达10亿元。 对于首衡集团为何大规模利用员工骗贷,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公司不存在这些行为,没有这回事。” 中国政法大学谭秋桂教授认为,“公司用员工注册企业,伪造流水骗取银行贷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给员工带来风险,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银行应当在审批发放贷款和贷后管理时强化尽职调查,金融监管部门也应强化监管,消除风险。 此前报道: 首衡农批市场“圈地模式”遭质疑:部分项目已成“空城” 涉嫌虚增成本 关联公司套现
5月底,首衡曹妃甸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的南、北、西三个大门都被围挡封堵,仅留东门供人员进出,市场内多数门店紧闭,几近荒废。 无独有偶,在300公里之外的饶阳县,首衡集团另一个项目首衡饶阳农副产品物流园同样门可罗雀。 今年5月,《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首衡集团在河北、湖南、湖北等省的农批市场发现,已开业的大部分市场经营状态不佳,部分甚至处于空置状态。
不少业内人士指称,农批市场面向“三农”,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首衡集团短时间内依靠贷款等融资建成的多家农批市场,经营状况欠佳,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甚至贷款利息,其商业模式涉嫌虚增建设成本骗取银行贷款,并通过关联交易套现,值得监管部门关注。 巨额负债布局数省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河北首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首衡”)长期借款余额就超过100亿元(不包括首衡集团其他关联公司)。“农批市场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投资回报率偏低,要迅速全国布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首衡集团各地农批市场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公司存在巨大的还款压力。”首衡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坦言。 首衡集团始创于2010年,近十年来,首衡集团陆续在河北高碑店、湖北孝感、湖南常德、湖南永州、河北曹妃甸、辽宁沈阳等城市建设农批市场。据首衡集团向本报记者介绍,公司还将持续布局京津冀、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华东等地。 首衡集团起源于其董事长米亚林与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以下简称“新发地”)合作成立的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该农批市场(以下简称“首衡高碑店市场”)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 该市场2013年启动建设,2015年10月正式投产运营。“后因经营理念分歧问题,新发地反对高杠杆融资,于2022年退出河北新发地,其后更名为河北首衡。”一位参与该市场建设经营的人士透露。 “2020年之前,首衡高碑店市场开业后五年间,市场入驻率始终没能过半,期间首衡集团开始在曹妃甸、涞水、饶阳等地进行省内布局,第一批外扩项目发展并不顺利,普遍经营多年未见起色。”一位熟悉首衡集团的业内人士直言,“因疫情原因,2020年北京新发地临时关闭,首衡高碑店市场有了起色。此后首衡集团号称投资超150亿元在湖北孝感、湖南永州、湖南常德、保定清苑等地建设农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