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文化

旗下栏目: 音乐 红木 收藏 艺术

为中国精神造像 ——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2)

文化 | 发布时间:2020-08-24 | 人气: | #评论#
摘要:总体来说,雕塑是加法和减法的结合,有时候会加一点,有时候会减一点,最后去芜存菁,去粗取精,留下纯粹的精神世界,以展示其本来的永在。正是由

总体来说,雕塑是加法和减法的结合,有时候会加一点,有时候会减一点,最后去芜存菁,去粗取精,留下纯粹的精神世界,以展示其本来的永在。正是由于雕塑创作方法论的加减法原因,使得它的精神含量不断地增加,扩散,放大,所以从它的文化传播意义上来讲,又是一个乘法,有时候甚而呈几何级数增加,达到无穷大。这就是文化与精神、与艺术融为一体所达到的最大值。

 

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

 

跳跃·跨越·超越
 

记者:没有内在的真理性,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雕刻的语言,既是诗性的,也是哲学的。伟大的雕塑作品,是从大理石上凿出哲学,是在青铜上锻炼诗句。米开朗琪罗是杰出的雕塑家、画家,也是诗人,他写过大量的十四行诗。罗丹是天才的雕塑家,也是诗的迷者,他很多作品的题目,就是让好友——小说家雷翁·克拉代尔随手翻开雨果或波特莱尔的诗集朗诵,偶有打动他的字句,便说:“这名字好!”罗丹的雕塑《我是美丽的》,就是借用波特莱尔诗句命名的。小克拉代尔在他所著的《罗丹》一书里说,罗丹具有“尖锐的洞察力和诗人的秉赋”。中国更是诗的国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是四千年前舜帝的话。吴先生在央视的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到从小背诵唐诗,谈到喜欢李白、杜甫。您有一部书的名字就叫《雕塑的诗性》。所以很想向您请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根性——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还有孔孟老庄等圣贤哲人,对您的雕塑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吴为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她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从时间的意义上来讲,五千年连绵不断;从空间的意义上来讲,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广阔纵深;从文化的多样性来讲,她有五十六个民族,从海洋文化到龙的文化,到草原文化或者说游牧文化,还有我们今天提出的森林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在不同的生活情景、地理环境、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具有巨大的丰富性与深厚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我的创作影响——换言之,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识,是从对黄河与长江的认识而深化的。中华文化就像黄河与长江,从她的上游发源滥觞,中游吸纳壮大,直到下游滔滔滚滚汇入大海……决定了她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特质,体现了她伟大的包容性和不息的创造力,海纳百川,吐故纳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从文字的表达上看,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点,是她的诗性——既有意境,又有理想,还有简洁而经典的诗句来支撑。这种诗性,不仅体现在诗歌里,还体现在造型艺术里,以书法和雕塑最为典型。中国的雕塑,从原始时代的雕塑到历代所留下来的陵墓雕塑、宗教雕塑、民间雕塑,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创造智慧和美的发散。从磁山文化、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到秦始皇兵马俑,再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及北魏乃至唐宋元明清以来的石窟雕塑、寺庙雕塑、民间泥塑石雕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人”的独特认识。这些都是人类雕塑史上的经典。尤其是汉代以来,那些写意性的俑子、写意性的石刻,为中华大地谱写了灿烂辉煌的造型艺术诗章。

这种雕塑的诗性体现在它的简洁性和跳跃性。它跟西方的传统写实性雕塑不同,以“写意雕塑”的形式为主导,写意是中国雕塑的真精神,以超越于客观物象的形式来创造。既然有超越,就会有跳跃,就会有跨越。这种跳跃和跨越乃至于超越,实际上就是诗的表达方式。诗性还体现在它的意境中。中国雕塑,常常以一种象征主义的手法,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跟诗的比兴手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中国的雕塑是以诗性来体现的。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的民族强调“韵”。中国是一个书法的民族,通过各种书体变化和书写,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乃至审美价值和审美境界。书法是以线条为主的,书法的“韵”,是通过线韵、墨韵,最后达到神韵。中国雕塑也强调“韵”,这种韵从民间泥塑留下来的道道指纹,那些流淌着艺人的心路历程、情感轨迹的线条和指纹当中,可以感受到它的伟大。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们,常常是根据画家所画的“粉本”来进行创作,而画家的“粉本”多是以线条对塑物的归纳,来体现他们对世界美好的认识。而泥塑巨匠们、匠师们在复活绘画线条的过程中,用泥巴这种富有生命力、富有原始情感的材料,挥发出润泽、厚重、灵动的韵律。所以中国的雕塑,从寺庙里的佛像、山水隐壁(浮雕),可以看到古老文明之韵味悠长,生命无限,天地造化尽在指间流淌。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