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民生之基,牵动亿万家庭。 2023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2024年全国两会上,又叮嘱“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 今年,总书记参加政协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寄语:“大家一起来共商教育大计。” “我们自己的教育历程,天翻地覆!”抚今追昔,沧桑巨变—— 一穷二白之时,为扫盲办识字班。“那个时候是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全中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教育经费捉襟见肘。” 改革开放之初,从集资办学到“希望工程”,点亮了千千万万孩童的梦想。“当年我给梁家河村里还集资办了小学,挺高兴的。后来为什么没了呢?也是好事,为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到乡镇去办了。那也是学校结构的一次调整。” 今日之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现在家家户户关注教育,这方面的热点不少,说明教育氛围浓厚,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距离人民期盼还有一些差距。” 来自四川省教育厅的蔡光洁委员提到,近些年来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学龄人口梯次减少,一些新问题随之而来,如学位供给过剩与紧缺并存、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等。 总书记指出解决路径:“要着眼现代化需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统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建立健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好学校要看大师,不光是看大楼”。总书记的话切中肯綮。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关心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新就业群体,“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
2025年1月16日,在北京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一名快递员志愿者(左)与物业工作人员一起排查社区安全隐患。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点赞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新农人”代表,“这方面国家要有一些导向,有一些政策支持”。 询问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率,“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在江苏代表团,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来自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的吴惠芳代表思绪万千。 这位从军20多年的老兵,2005年脱下军装,通过自主择业到永联村工作,将建设共同富裕的幸福村视为自己的新“阵地”。去年全国两会,他将自己的相关思考和实践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湖南,入春耕稻田;去甘肃,询果林收成;赴福建,观渔获满舱;到湖北,看蔬菜长廊……回望过去一年,总书记考察调研行程之中,始终贯穿着对乡村全面振兴这个“大课题”的关注和思考,印刻着重若千钧的“人民”二字。 山河万里,情怀如一。 “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总书记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句句都讲到了人民的心里。
(四)凝聚团结奋进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和衷共济、共襄盛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