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宏观

旗下栏目: 宏观 商业 金融 产经

【社论】共享经济另一面

宏观 | 发布时间:2019-05-07 | 人气: | #评论#
摘要: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5月1日,山东青岛,一游客入住Airbnb平台民宿后在房间路由器中发现了针孔摄像机。Airbnb方面5月6日回应称,已经永久性移除涉事房源,并向该房客表达诚恳歉意,同时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5月1日,山东青岛,一游客入住Airbnb平台民宿后在房间路由器中发现了针孔摄像机。Airbnb方面5月6日回应称,已经永久性移除涉事房源,并向该房客表达诚恳歉意,同时强调“我们十分重视隐私保护,对任何侵犯隐私的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
 
然而Airbnb关于隐私保护的口头承诺很难使人信服,对房主惩罚太轻是公众的普遍观感。需要说明的是,当事房主已被警方处以拘留20日、罚款500元。但偷窥事件确实暴露了Airbnb对加盟房主的约束乏力,而这是共享类平台的根本性缺陷之一,且并不局限于住宿领域。
 
前几年,共享经济火速崛起,在出行、住宿、金融诸多领域攻城略地,风光无两。但是随着“共享”一词从概念和PPT层面进入现实层面,它不美好甚至丑陋的一面逐渐显现。
 
去年出现两起顺风车司机杀人事件之后,滴滴遭到全民挞伐,下架整改的顺风车业务迄今还未上线;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倒闭,每次都会出现退押金难,还未破产的ofo退押金排号人数已超千万;P2P爆雷已经不是新闻,假如一段时间没有爆雷反而会成新闻……
 
此外,还有一些赤裸裸的骗局打着“共享经济”的幌子招摇过市,比如共享纸巾、共享充电宝投资骗局。每一个骗局被破获,都会牵出全国范围内的受害者。
 
公众对共享经济的好感度正在迅速降低,在许多人眼里,“共享”几乎已沦为“割韭菜”的代名词。这不仅是由于公众对新生事物好奇心的消失,也不能甩锅给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坏人”。共享经济的创业者和倡导者们必须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才有可能使共享经济走出泥潭,赢回人心。
 
当共享平台出现恶劣个案时,有几个“元凶”常被习惯性拎出来,比如“资本逐利”“人性参差不齐”“国民素质不合格”。但是这些都是伪“元凶”,不是真“元凶”。
 
在商业世界,资本逐利不是问题,问题是该如何逐利。把平台的问题归结于参与者的道德水准,则属于偷换概念。在历史长河中,人性一贯如此,并无太大的上下波动。那些成功的传统商业模式,正是在同样的人性土壤上开花结果的,它们都想到了办法与不完美的人性共舞。
 
共享经济装上了科技的翅膀,动辄号称“颠覆”“革新”,却不能解决传统商业模式能够克服的问题,只能说是讽刺。
 
目前来看,共享经济最核心的漏洞是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分布。创业有风险,收益与风险对等,这是常识。但是共享经济中的创业者常常做的是,把潜在风险转嫁给他人,把潜在收益留给自己。
 
一些企业在平台规则尚不完善、商业模式尚未验证之际,便在资本的助推下大肆扩张。相关企业及其高管可以轻松地从规模扩张中获益,然而一旦出现致命漏洞或者资金链断裂,之前的获益者承担的损失却非常有限。一地鸡毛留给他人打扫。
 
比如一个加盟者出现问题,平台与其切割而不改善规则,意味着下一个消费者还要冒同样的风险。再比如用户交的押金被平台挪用,明明是押金,却成了“小额风险投资”。这些都是不诚实、不道德的做法。
 
这种“有好处没风险”的创业方式对资本方和创业者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对社会却是巨大的安全黑洞。共享经济要想真正成为可信赖的商业模式,创业者和资本方就要自己承担起失败的风险,不能再肆无忌惮地把风险转嫁给无辜的第三方。而社会也不应该再“任劳任怨”地为那些玩弄概念的人擦屁股,而要坚持“谁获益,谁买单”的原则。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