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州之所以推进教师编制改革,背后有人口结构、地理格局与财政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孟刚介绍,鄂州的小学生源数量从2021年起下滑,这两年招生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这种位于市区核心位置的小学,目前只是班级数量在减少,很多乡镇小学因为生源减少,已被合并或撤并。”他说,去年秋季学期,一些主城城区小学的一年级班级已招不满。 以6岁为小学入学年龄推算,去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正对应2018年出生人口。当年,鄂州全年出生率为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是当地本世纪首个人口负增长年份。前述文章介绍,根据小学生源下跌的趋势,当地从2024年起将编制保障重点从小学转移到中学阶段。 区位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鄂州和黄冈市区隔长江相望,距离仅几公里,两地乘坐公交车就可以往返。鄂州距离武汉也不过几十公里,武汉地铁十一号线甚至可以直达鄂州。当地多位教师表示,鄂州市人口体量不大,常住人口约110万,不少当地人会把孩子送到外地上学。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将这种学龄人口的变化称为“排浪式”波动:学前与小学阶段的学龄人口规模缩减,因编制总量超编或教师总量富余,难以有针对性地补充新教师;中学阶段仍处于“迎峰—度峰”的过程,师资需求将经历攀升和回落的态势。他认为鄂州的改革是为了应对“排浪式”人口波动,跨学段调配能缓解结构性缺编。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鄂州之所以敢于推进涉及“饭碗”的编制改革,背后是人口和财政的双重压力,鄂州本身的特点也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鄂州面积1596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内陆地级市。孟刚介绍,从主城区出发,往返各乡镇的车程均在两小时内,许多乡镇小学的教师下班后,会返回城区居住,“这是教师可以跨区流动的一个客观条件”。而对于学生,即便父母在鄂州市主城区没有户籍和房产,只要满足有稳定工作并长期租房等条件,子女也可在主城区的小学入学,这也加剧了市域内的生源流动。 前述文章介绍,鄂州教师编制约占当地事业编制总量的48%,锁死教师编制也有助于缩减财政支出。根据鄂州市2023年财政决算案,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0.2亿元,支出为165.59亿元,并且支出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在“教育投入只增不减”的政策要求下,2023年全市教育支出为24.6亿元,同比增长20.7%。 “调配跟不上需求” 孟刚认为,受学龄人口减少和部分学校撤并的影响,鄂州的小学教师编制整体上相对富余,其中部分主城区偏紧张,乡镇则相对宽松。但教师调配并不容易,加之学校之间差异较大,编制调配的节奏远跟不上实际需求。 鄂州编外教师比例偏高,本身就反映出教师编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一位2023年之前负责学校教师招聘的鄂城区某小学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实际上,该校人手紧张,但近两年因缺乏编制,才没有招聘新教师。孟刚介绍,他所在的学校以前有编制名额时,会从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范院校招聘教师,如今,编外教师多来自省内普通本科高校,这些教师流动性大,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 “我们希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到学校。” 孟刚说,鄂州各区都有不少乡镇小学,教师从这些学校调入主城区后,需适应更高的教学要求。梁子湖区的一位在编小学教师也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两年她所在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不少教师都想着能调到主城区。 孟刚介绍,目前,鄂州部分初中仍存在教师缺口,小学教师跨学段调配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初中的教学压力。但大部分小学教师学历或资格不符,有跨学段资格的大多是年轻教师,这些教师需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才能调配。 小学教师能否胜任初中教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唐智松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背景。一些教师毕业于小学教育专业,或难以适应初中教学;也有教师具备中学教育背景和资格,经过培训后可以胜任。他指出,调岗后有的教师不一定能继续教授原来的学科,如果学科跨度大、专业性强,教师又缺乏相关背景,调岗时要慎重。此外,教师转岗相关的培训和评价标准也有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