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商业

旗下栏目: 宏观 商业 金融 产经

一个铜加工企业的“供应链”烦恼

商业 | 发布时间:2021-12-06 | 人气: | #评论#
摘要:2021-12-06 10:09:42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浙江报道 自去年4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开启爆发性上涨模式,多个品种升至近10年的最高水平。今年5月,铜价一度
2021-12-06 10:09:42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浙江报道

自去年4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开启爆发性上涨模式,多个品种升至近10年的最高水平。今年5月,铜价一度站上78640元/吨(人民币计价,下同)的历史高点。经历了一波回调之后,目前仍较疫情前的价格低点翻倍。11月下旬,国内外铜价在经过中旬的"降温"之后再度反弹。

大宗商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是今年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随着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保供稳价,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有所"降温"。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从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大宗商品监测预警,加强原材料保供对接服务,稳定班轮公司在中国主要出口航线的运力供给等多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经营护航。

承重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物流成本高涨,"腹背受敌"的中小企业生存不易。

张锦程是浙江一家经营十余年的铜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回顾一年多来的经营工作,他感到,自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需求快速增加,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给经营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张锦程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价格变化一度快到企业根本就来不及采购,原本有序的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被打乱,"在暴涨暴跌的情况下,弄不好就是亏损,而且是巨亏。"

张锦程还透露,在本轮大宗商品暴涨的过程中,有同行由于套期保值操作不慎,做空了铜价,导致严重亏损。

"不敢再进口铜了"

张锦程的工厂主营铜加工,通过采购电解铜,生产铜板、铜带等铜制品。下游客户多为机械制造、电子零部件制造业企业的配件工厂。这些配件工厂利用铜板、铜带、线材等基础材料生产各种零部件,为终端企业提供电子元器件。这些元器件最终流向富士康、苹果等电子制造业企业,或是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

如今,我国铜矿需求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消费量。而由于国内铜矿资源有限,我国铜矿大量依赖进口。类似张锦程的加工企业往往是"一头在外",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

张锦程介绍,通常采购电解铜的方式有两种,或通过进口采购,与国外的供应商如大型贸易商嘉能可、必和必拓等签订长期合同购买;或从上海的现货市场购买现货。

他却告诉记者,今年企业一改过去十余年的传统,不再进口原材料,而是转为国内采购。

为什么不进口了?原因很简单——原材料电解铜及其运输价格暴涨。

张锦程直言,铜价自去年4月以来持续上涨,由疫情前的约4万元/吨涨至突破7万元/吨,随后一直高位运行,再叠加升水、汇率等因素,进口采购已不划算。由于进口采购量较大,一批次电解铜到港500吨。在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如果还坚持进口,每吨大概会亏约人民币500元。更重要的是,到港船期、报关时间也不受控制,根本无法保证生产秩序。

"而改为国内采购后,在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物流顺畅,可以小批量多次采购,保证物流和成本可控。"张锦程说。

但是,即便少了张锦程这样的客户,上游电解铜贸易商的痛感并不强烈。

张锦程告诉记者,尽管自己选择不向大型贸易商直接采购,但对电解铜的需求始终存在。由于国内电解铜高度依赖进口,张锦程的采购只是换成进口商、分销商等渠道,而这些渠道的最终货源还是这些大型贸易商。

"涨价快到根本来不及采购"

铜价为什么会从4万元/吨涨至7万元/吨?

据张锦程分析,根本上还是由于疫情后期需求的反弹,"去年疫情初期,大部分工厂都延迟开工。后来可以开工了,订单就一拥而上,全年需求都非常旺盛。"

然而,旺盛的需求并不必然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原材料价格涨得更快,资金成本也在增长。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