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专题

旗下栏目: 专题 地市 县域 乡情

重视科技创新 “推进盐碱地改良利用与技术创新”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5)

专题 | 发布时间:2019-07-26 | 人气: | #评论#
摘要:他特别提醒,盐碱地治理要科学,要算经济账,算投入和产出比,不能为了治理而治理,而要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引导当地牧民种植耐碱植物
他特别提醒,盐碱地治理要科学,要算经济账,算投入和产出比,不能为了治理而治理,而要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引导当地牧民种植耐碱植物,既增加收入,又改良了土地,同时算好经济和环境保护两笔账。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太利一直关注土壤健康与粮食安全问题。他指出,盐碱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多门学科、多门专业结合一起,采用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水利的综合治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工程。
基于这些特点,他认为要应用大数据、智能化来赋能盐碱地治理。通过人工智能与盐碱地治理相结合,优化盐碱地治理方法,提高盐碱地治理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他建议说,要强化盐碱地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组织有关盐碱地治理专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研发升级版的盐碱地治理智能化管理系统,并抓紧制定盐碱地治理的国家标准。用标准提高治理质量,用标准规范治理行为,用标准监管治理效果。
他特别提醒到,对于已经治理的盐碱地要实施“智能化养地”,防止返碱。要改变农民对耕地“重用轻养”习惯,通过对土壤、大气、水分、养分、品种特性等智能化分析和管理,实施“换茬”“间种”“套种”“间干间湿”等方法,合理施肥,适时浇水,保持耕地的生态健康,保障盐碱地治理的长期效应。
 
 
在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看来,这次主题研讨会是贯彻落实汪洋主席6月27日在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务虚会上提出“创新凝聚共识的机制和载体”要求的具体举措,为政协委员又多提供了一个资政建言、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协商平台;对从事这个专题研究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面朝黄土背朝天奋斗在治理修复污染土地、改良盐碱土壤一线的同志是极大的慰藉和鼓舞。
在总结发言时,凌振国指出,盐碱地改良与修复是一场大仗、硬仗,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可算得上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2018年5月,凌振国曾参加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加强管控与修复,强化土壤污染防治”专题调研,赴湖南、广西、云南三地进行调研。“一路走来,印象最深的就是,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和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必须痛下决心,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加以解决。”
调研中的一幕幕让他意识到,在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的新时代,“我们决不能容忍这些宝贵的土地再继续盐碱化,要通过一切努力使这些沉睡的土地造福人类,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沃土。”“不打胜仗决不收兵。”
如何打好这场仗?他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严格执法,用法律法规来检验和衡量、指导盐碱地的治理与修复。
除了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在调研中,凌振国还发现,无论是一般土壤的改良、污染治理修复,还是盐碱地的改良治理,都包含很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和专业操作能力。而在实践中,这一点还存在许多短板。
他清楚地记得,在调研时,委员们在土地污染地块修复现场宣传牌前,曾随机问及修复工作人员某些数据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修复,修复要达到何种效果目标,“但他们的回答往往语焉不详,有的甚至并不专业。”
凌振国认为,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必须注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科技研发投入,严格治理风险评估和标准,强化从事治理、修复、改良土壤,特别是加大治理盐碱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从而确保土壤改良、污染治理修复,尤其是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取得切实效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大胆试验,特别对于科技创新人才及专利技术,适时积极给予推广应用。
不过,凌振国提醒说,技术的推广也应严格审查审批,严把资格准入,实行行业准入制。
从调研中他发现,由于我国面临土壤修复、盐碱地改良的巨大的潜在市场,许多人将之视为一个可以“掘金”的大市场,却忽略了伴随着的专门的复杂的科学技术要求,忽视了面临的风险和应承担的责任。因此,许多环保工程企业良莠不齐,有的甚至明显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足。“不是任何部门和单位、个人都能从事污染土壤尤其是盐碱地土壤改良及修复治理工作的。行业准入制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网络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