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专栏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时政

旗下栏目: 2017“两会” 十九大开启

刘志杰:制定“十五五”规划要重视兜牢民生底线(2)

时政 | 发布时间:2025-11-10 | 人气: | #评论#
摘要:(三)底线趋高保障不足的挑战。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底线也随之不断调整和趋高。目前,全省基本医保与养老参保率已达95%,但在民生

(三)“底线趋高”保障不足的挑战。伴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底线也随之不断调整和趋高。目前,全省基本医保与养老参保率已达95%,但在民生福祉具体指标上,仍存在结构性差距。例如:2023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78.5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普惠率为88.27%,低于全国3.3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高于全国和周边多数省份;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均低于全国及中部平均水平。由此看,保障覆盖尚可,但保障水平仍需提升,公共服务的均衡性与可及性仍待加强。

二、关注重点群体,守牢民生底线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条成功经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守住了民生底线,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成色。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借鉴这一经验,坚持底线思维,从现在开始,就要未雨绸缪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将生产生活困难的重点群体纳入重点保障范畴。

(一)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帮扶。这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考量。“十五五”时期,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将一定程度存在,聚焦这三大差距中的最大短板和最大变量,就是要解决好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兜底帮扶工作。低收入群体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2024年,全省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132.1万人,低保对象95.4万人,支出型困难人口1.3万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10.2万户23.1万人。特殊困难群体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2024年,全省特困人员12.8万人,孤儿和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1.1万人。

建议:在规划指标上,重点监测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比三个指标,作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有利于实现对居民收入变动分区域分群体的精准监测与预警,精准回答谁在增长、谁没增长、增长是否均衡,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避免总体增长下的贫富差距风险积累。在政策取向上,要制定和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核对办法,完善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挂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其他社会救助标准的衔接。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发式帮扶提能增收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劳动伤害帮扶机制。精准落实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费政策,确保社保不断档、救助有保障,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民生温度。

(二)关注“一老一小”群体的普惠服务。这是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战略考量。从养老事业发展看,2024年山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778.99万人,占到常住人口的22.61%。65岁及以上人口541.84万人,占到常住人口的15.72%。全省养老服务机构仅有1291家(其中,公办288家、民办554家、公建民营449家),养老床位21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仅有7万余张,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约3万人,明显不适应需求,与发达省份比差距较大。如,山东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90%以上,上海护理型床位占比超60%,浙江三甲医院医师下沉社区占比35%。从托育事业发展看,2023年全省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75个,比“十四五”初期提高2.25个。2024年全省幼儿园公办率55.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9%)2.38个百分点;普惠率(88.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6%)3.33个百分点。全社会抚养压力加大,2023年,全省少儿抚养比21.37%,加上老年抚养比21.76%,总抚养比达到43.13%。

建议:在规划指标上,重点监测好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三甲医院医师下沉执业比例三个指标,作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反映区域医疗资源丰富程度、配置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同时也反映医疗康养服务在老龄化、城乡发展差异背景下的服务能力提升水平。在政策取向上,重点是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性水平和多样化社会服务的可及性。建立起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运营可持续的“老”“少”普惠服务体系。要加快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适儿化、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税收等方面对“一老一小”群体的支持政策。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普惠养老服务要向社区倾斜,增强日间照料、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等能力,优先满足孤寡、残障失能、高龄留守和低保家庭老年人照护需求。要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支持推广“以老助老”服务模式。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友好理念,帮助解决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亲情陪伴、安全照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给,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要推动普惠托育纳入职工福利体系。

责任编辑:网络

上一篇:“十五五”规划建议诞生记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专栏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经济报道网&北京新华佳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2944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海2406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43228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