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财经 国内 人文 生活 关注 图库 艺术 关于

健康

旗下栏目: 国医

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分型证治

健康 | 发布时间:2019-05-06 | 人气: | #评论#
摘要:张机书友会2019-04-12 22:56:23 理论渊源 高血压病,中医典籍中常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论述,其中以眩晕 论述最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头
张机书友会 2019-04-12 22:56:23
理论渊源

高血压病,中医典籍中常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论述,其中以“眩晕” 论述最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 “上气不足”则发眩晕。

《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之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等,认为是因虚致病。

汉代张仲景在对眩晕病因病理的认识及辨证施治上,在《内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他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所载方剂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痰浊中阻证、脾虚湿阻证、脾肾阳虚证所常用。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开了“因痰致眩”及其治疗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于《诸病源候论》专设“风头眩候”篇,提出了“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 病源学说,首次把养生、导引等法运用于眩晕病的治疗和体质的恢复上。

金元时代,对眩晕一证从概念、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金·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篇》认为眩晕的发生应从“风火”立论,曰:“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从五运六气的太过不及提示了眩晕病的发病原因。

元代朱丹溪主要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提法。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湿痰者,多宜二陈汤。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运也。”除了痰火以外,丹溪亦阐述了淫欲过度,吐衄崩漏等因虚致眩的机理。

后世张景岳主张因虚致眩,认为:“眩晕,掉摇惑乱者,总于气虚于上而然。”张氏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及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阳中之阳虚也,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如呕吐者,宜圣术煎大加人参之类是也。

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五福饮、七福饮、左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须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之剂,俱当酌宜用之。”

在《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篇提到:“虚因为中风之根也,唯中风之病由于虚,致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而其病各别。”再次说明了本虚致病的道理。

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清·潘楫《医灯续焰》篇认为:“眩晕者,有因死血者……诸阳上行于头,诸经上行于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则上注之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生。”阐明了血虚与血瘀的关系。《证治汇补·中风》篇指出:“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由素体、精神、饮食、七情、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等为发病的内因,高度精神紧张、劳倦过度或强烈精神刺激等是发病的常见因素。恣食肥甘或烟酒过量或嗜食咸味而聚湿生痰,助阳化火又是不可忽视的促发因素。

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

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

心脾两虚,气血不充;

肾精不足,髓海失荣。

实:肝阳上亢,阳化风动,气血上充;

痰浊中阻, 阻塞脉道,上蒙清窍;

责任编辑:良贤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国内 | 人文 | 生活 | 关注 | 图库 | 艺术 | 关于 | 名人堂

Copyright © 2014-2016 中国经济报道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67457号

电脑版 |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