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化石出土于曾分隔非洲与欧亚大陆的古特提斯洋海底石灰岩层中,后被贝鲁特一家私人博物馆收藏。研究团队通过紫外光拍摄技术,清晰辨识出化石周围软组织痕迹,确认其四肢皮肤布满褶皱却无鳞片结构。 为探究这一特征的演化意义,研究人员构建了包含该物种及其他化石种类的海龟演化树。分析结果表明,鳞片退化现象在多个海龟谱系中曾反复出现。这种演化可塑性显示,为适应海洋生活,不同海龟族群独立演化出了相似的身体结构。 这一发现为理解脊椎动物从陆地重返海洋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正如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所指出的,这种适应涉及生理代谢与行为模式的全面重构。现今存活的棱皮龟同样全身无鳞,但新研究提示这并非特例,反而可能是远古海龟的常态。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学者对此表示认同,其团队对5500万年前海龟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不过学界也注意到,沧龙等同时期海洋爬行动物仍保留鳞片皮肤,现代海龟多数也具鳞片,说明海洋适应路径存在多样性。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科学家成功“驯服”自由电子,解锁计算与催化新纪元 美国奥本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名为“表面固定化电子化合物”的新型材料,有望为计算技术与化学工业带来革命性突破。这项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ACS Materials Letters)的研究,通过将溶剂化电子前体附着于金刚石、碳化硅等稳定表面,实现了对材料内部电子行为的精确调控。 与传统材料中电子受原子束缚的特性不同,这种新型材料中的电子可在固体表面自由移动。通过调整分子排列方式,研究人员能够使电子形成两种特殊状态:一是聚集为孤立“岛屿”,具备量子比特特性,可应用于先进计算领域;二是扩散成延展“电子海”,显著促进复杂化学反应进程。 这一突破性技术具有双重应用前景:一方面可推动量子计算机发展,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应对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能为催化反应提供全新平台,显著提升燃料、药品及工业材料的生产效率。 研究团队指出,早期电子化合物存在稳定性差、难以规模化等缺陷。通过将材料直接沉积于固体基底的新方法,他们成功克服了这些技术障碍,为实际应用铺平道路。该技术不仅为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开辟新途径,更预示着未来在高速计算、智能系统和新型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随着对自由电子控制技术的不断完善,人类或将进入一个由量子材料驱动的新技术时代。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突破性基因疗法:单次注射可大幅降低胆固醇水平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与美国俄勒冈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疗法,通过单次注射即可在动物模型中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该研究成果已在《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期刊发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该疗法靶向一种名为PCSK9的关键蛋白,它负责调节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研究人员设计的“多嘌呤发夹”分子能够特异性抑制PCSK9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数量,促进胆固醇从血液中的清除。 在表达人类PCSK9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单次注射该疗法三天后,实验组血浆PCSK9水平下降50%,总胆固醇水平降低47%。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该疗法对PCSK9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 与现有他汀类药物相比,这种基于寡核苷酸的疗法展现出独特优势。研究数据表明,该方法不仅合成成本较低、稳定性良好,还能避免传统降脂药物常见的肌肉疼痛等副作用。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针对PCSK9的疗法获批上市,包括单克隆抗体和siRNA药物。此项研究首次证实了多嘌呤发夹分子在该靶点治疗中的潜力,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这一发现为开发新一代降脂药物奠定了基础,未来将继续推进临床前研究,进一步评估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