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搜索一定不仅仅是找到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知道那么简单,”赵世奇说,“搜索的本质正在从‘找到’向‘得到’甚至‘做到’迁移。” 这意味着,搜索的链路不再以提供信息为终点,而是以用户完成任务为目标,AI将成为这个链路中的执行器、翻译器和组织者。百度“智能框”正是为此设计:支持更复杂输入、更直观输出,以及多模态调度与结果交付。 其次,是内容平台对搜索空间的挤压。 信息获取入口不再只有搜索引擎,用户花更多时间在小红书、抖音、知乎等内容平台,通过“推荐”获取碎片化信息。这些平台一方面切走了用户注意力,另一方面也重构了“问题-答案”之间的通路。 “搜索已经不是我们20年前理解的搜索了,”赵世奇坦言,“今天我们不仅在和其他搜索引擎竞争,更是在和所有信息供给平台竞争。” 尤其是在用户需求模糊、问题非结构化的场景中,传统搜索的“弱连接”正在被内容流所取代。百度需要用AI工具重塑连接能力,让用户回到“主动查找”的路径上。 第三,百度自身到了非改不可的阶段。 这次搜索框升级,不只在搜索产品层面进行重构,更是百度对自身AI战略的一次集中体现。从大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到MCP、Agent和内容重构能力,这是一场对百度技术和生态能力的系统释放。 “真正的AI搜索,不该是AI接一个搜索,而是搜索和AI模型的深度融合。”赵世奇表示,百度拥有双重优势:一方面是20年积累的网页索引与信息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的持续演进,二者结合才能实现“1+1>2”。
百度要重新赢得“入口”,靠的不是最强,是最有用 但要成为AI时代的“超级入口”,靠的不仅仅是大模型能力,更关键的是:能不能承接住真实的用户需求。 赵世奇对此有清晰的判断:“不是所有人每天都有复杂任务。很多时候大家只是想看看、想知道、想处理一些琐碎但具体的事情。”在他看来,百度搜索的使命不是“炫技”,而是“用AI做对用户真正有用的事”。 围绕这一目标,百度打造出了一套差异化策略: 第一,不靠“最强模型”,靠“最强调度”。百度明确开放策略,不是所有模块都自研,也不把AI搜索限定在文心大模型自身的能力边界之内。新版架构中,MCP支持接入第三方模型、Agent、工具,只要更好,就可以接入。 赵世奇说:“我们不是非得什么都自己做,别人做得更好,我们让出位置也没关系。” 第二,从“给结果”转向“交付任务”。用户不仅能搜,还能写、画、剪视频、生成攻略。一句话Prompt生成三分钟视频,或用拍照功能进行电器故障识别、旅行导航。 这让搜索不再只是获取答案,而是成为通向完成动作的中介。 第三,推动开放生态,把入口让给“更聪明的伙伴”。 赵世奇特别强调,“现在不是我们主宰整个搜索流程,而是我们希望成为能力调度平台,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百度愿意为AI创业者、小模型、小工具提供流量入口,跳出传统平台“流量壁垒”的思路。 守住入口,不靠重大发布,而靠长期主义的“慢变量” 百度这场搜索大改版,确实向市场证明了它在AI基础能力上的厚度。但要真正守住“AI时代的信息入口”,远不止一次升级所能解决。 无论是“百看”的富媒体结果,还是智能框中的多模态交互,本质都是在用AI降低“找问题—找答案”的路径阻力,重塑“搜索场”。 但是,AI搜索产品形态远未定型,百度也无法靠一次发布赢得所有人的信任。 赵世奇强调,这是一个进行中的命题,甚至“没有成型的标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