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把外国品牌车打的节节败退,这两年传统的高端车价格都在直线下降,论智能化和性价比根本卷不过中国车。 直播带货、社群运营、小红书种草……国内的营销打法已经进化到5.0版本了,外资有些连2.0都没整明白,审批流程还又慢又繁琐,一个热点的生命周期可能就24小时,外资的内部流程都还没走完。
还有人力和成本,蜜雪冰城能下沉到小县城,疯狂扩张到5.3万家门店;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模式再下沉能下沉到哪去呢?截至今年3月,瑞幸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33.19%;而星巴克在三线城市的城市门店占比仅占6.23%。 这是一场由规则、玩家和赛场共同变天所引发的大变局。 外资出售中国业务,本质上把“重资产直营”转向“轻资产合作”模式。 简单说,就是:外资不再自己开店雇人、承担风险,而是授权品牌给合作方,稳坐幕后收授权费、拿分红。 这种模式早有成果案例,肯德基2016年引入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后,直线加速本土化创新,截至2025年9月底,在中国拥有12,640家门店;麦当劳变身“金拱门”后,在华门店数量从2000余家迄今增至7100余家,黄色“M”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席卷下沉市场。 最懂中国市场的,永远是中国人自己。 外资集体动作的背后,是中国商业逻辑的彻底变天: 以前是外资出剧本,我们照着演,靠品牌溢价就能获利; 现在是外资出牌子,我们出脑子,外资退居幕后,当起了甩手掌柜。 所以我们也无需为外资品牌的撤退而感到信心不足,国潮品牌崛起是大势所趋,未来不光是在国内的份额上升,中国品牌还会不断出海,去全球占领市场。 比如新消费的蜜雪冰城和泡泡玛特就是成功出海的典型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