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年6月,套牌“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的鑫慷嘉平台,以USDT和日息2%为诱饵,制造了一场波及200万人的180亿稳定币骗局。实控人黄鑫卷款后叫嚣“拿走不属于你们智商的财富”,并利用混币技术将巨额资产转移境外,规避监管追踪,给受害者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这起案件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稳定币发展热潮背后普通投资者面临的挑战。当稳定币以其“与法币挂钩、价值稳定”的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普通人关注时,其背后的潜在风险却往往被忽视。对大多数缺乏专业金融知识的个体投资者而言,稳定币究竟意味着什么?区块链技术在为金融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关乎每一个可能接触到稳定币的普通人的切身利益。 7月23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指出,较严谨的监管要求难免会限制稳定币业务在短期内大幅扩张的可能性。但毕竟受监管的稳定币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先严,走稳,然后按照实践经验再适度放松,较诸起步过松然后收拾乱象,更有利于市场和发行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金管局也会确保各种监管要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发行机构创造能够站稳成长的空间。 8月14日,金管局及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公众应保持谨慎,深入分析相关资讯,避免只基于市场炒作或价格势头作出非理性投资决策。公众应谨记在波动环境中作出深思熟虑及有根据的决定,这对于降低风险至为重要。 金杜律所合伙人兼香港大学法学院讲师费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本质上是一种支付工具,而不是提供收益的投资产品。对于有跨境支付或“链上”数字资产交易需求的用户,适度使用稳定币是一种选择。 费思表示,对于不了解相关潜在风险、技术或缺乏金融知识的用户,不建议盲目参与稳定币相关的活动。了解基本原理、用途和潜在风险点,有助于用户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这一支付工具,而不必因为市场热度而感到必须涉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重塑支付生态的价值与挑战 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执行会长李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在金融机构间结算和B端跨境贸易中的应用,本质是通过“数字化价值载体+区块链可信网络”,重构传统金融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模式,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和链上透明性,降低欺诈、操作和结算风险,并支撑高效监管。 招商银行的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相较传统SWIFT系统需经多家中介清算,单笔手续费通常达5~20美元,结算周期1~5个工作日,稳定币依托区块链点对点机制可实现无中介即时结算。单笔交易费用可控制在几美分至数美元,且支持7*24小时全天候交易。 此外,MPC数字资产托管解决方案供应商CipherBC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seph Cheung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币具有提升金融普惠性以及抗通胀的优势。 Joseph Cheung举例说,有的国家面临高通胀和银行账户覆盖率低的问题,许多居民甚至没有银行账户。在此背景下,稳定币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便捷接入美元等货币的渠道。 WINSS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土耳其的高通胀率推动居民寻求资产保值方式。稳定币作为抗通胀工具受到关注,在近18个月内,52%的18至60岁人口投资加密货币,在这些投资者中,33%为稳定币。在2023年12月份,49%的通胀率使得持有9325里拉因通胀实际价值缩水至6258里拉,而持有500USDC则保持了500美元的价值,现可兑换为13750里拉。 尽管稳定币在跨境汇款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也具备广泛的个人应用潜力,但Fireblocks亚太区负责人Amy Zhang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稳定币在零售端的点对点支付尚难普及,主要原因在于用户需经历一系列繁琐的前置协调与技术操作,才能进行一笔稳定币转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