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 辰
5月7日至20日,国家统计局向7省份和3国务院部门反馈常规统计督察意见,指出常规督察发现的问题,其中第一条就直指统计造假,引发广泛关注。
谁在干预统计?在山西、浙江、辽宁、重庆,督察组分别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仍存在比数据、看速度、争位次的意识,影响统计调查对象独立填报数据等行为仍有发生”;“有的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制定目标任务层层加码,有的地区存在干预统计工作现象”;“有的地方以‘调度经济’为名调度数据、干预统计工作”;“有的领导干部未能深刻认识统计造假的严重危害性和防治统计造假的极端重要性,以数据造假谋取虚假政绩问题仍有发生”。
自2009年以来,中央以及各地出台过多部规章制度遏制统计造假,但造假行为,更确切地说是给数据注水的行为,仍未彻底根除。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有难度,动动嘴皮子明着暗着让人“美化”数据却很简单,政绩冲动下,一些人明知故犯。
统计数据造假,表面是业务问题,本质是政治问题。今年初播放的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就介绍了孙述涛在担任山东省威海市委书记期间,为捞取政绩给GDP注水的例子。“特别是2015年至2017年,孙述涛自认为处在提拔的关键时期,将本已虚高的经济数据再次强令调高,并通过点名批评、加强考核等方式向下传导压力,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市区也继续向有关企业传导压力,虚报有关数据”,专题片中披露的内情将这些人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统计造假行为一旦得逞,虚假数据不仅影响决策部署科学性,还会污染政治生态,影响极为恶劣。也正因此,中央反复强调防治统计造假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随着干部考核机制不断优化,“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有些人以假数据换乌纱帽的念想也该趁早断了;另一方面,有人认为统计执法监督偏松偏软,自己不会是“倒霉”的那一个,这样的侥幸心理也该趁早作罢——用事实说话,除了孙述涛,还有多名落马官员吞下了数字腐败的恶果,如张敬华、孔令栋等。
此外,2023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统计造假”纳入违反党的工作纪律有关条款,为追究党员干部统计造假纪律责任提供了直接依据。2024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重点在统计监督、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等方面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人,不得明示、暗示下级单位及其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填报虚假统计数据,并增加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增强统计法防治统计造假的制度刚性和可操作性,意义重大。
对统计造假,必须“零容忍”!正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所表示,将严肃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干预统计工作”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