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会晤以“三对三”的形式举行。美国方面由特朗普、国务卿鲁比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出席。俄罗斯方面由普京、俄外长拉夫罗夫和俄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出席。 图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们顺着博尔顿的思路看: 首先,这次会面有力打破了此前的说法:俄美重大问题早已在幕后解决,两国领导人飞赴阿拉斯加只是为了正式确认成果。实际情况是,复杂的磋商和立场的艰难协调正在实时推进,安克雷奇的会面只是这条长路的第一步。 尽管如此,这场会面的排场却营造出即将签署“划时代协议”的氛围。两国总统的专机几乎同时落地,红毯上的握手热情十足,合影仪式也颇为隆重。作为东道主的特朗普甚至鼓掌致意,这是前所未有的。更打破惯例的是,普京没按惯例乘自己的Aurus专车,而是坐上了特朗普的凯迪拉克,两人同车前往会谈地点。当然,安克雷奇会面远不及雅尔塔会晤那样有历史分量,但主办方显然已尽力营造类似的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F-22“猛禽”战机在红毯周边警戒,B-2隐形轰炸机轰鸣着从两人头顶掠过。这些是五角大楼最昂贵、威慑力最强的“家伙”,是美国军事霸权的直白展示。 这是美国接待俄罗斯特殊贵宾的典型做法,适用于像普京这样久未到访的重量级人物,或是像1959年赫鲁晓夫那样首次访美的人。当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乘直升机“欣赏美国首都风光”,看似热情,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展示新建的富人区和当时象征繁荣的堵车景象,那是一场美国优越性的展览。 阿拉斯加会晤同样也是一场精心安排的“成就展”,但这没有改变一个核心事实:东道主特朗普对普京赞不绝口,甚至流露出“感激”的情绪。 美国的所有行动其实都围绕一个目标:把特朗普打造成世界和平的主要维护者。在会晤前夕,尽管俄方已经声明,是普京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但特朗普仍旧努力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会晤的发起者,他承诺会以最高规格接待普京。他的举动也证明了这一点:欢迎仪式上,特朗普表现得格外礼貌亲和。他向普京鼓掌,以问候的方式致敬,平静地与他并肩而行,没有贸然上前,而是等普京走下台阶时想搀扶,友好地拍拍他的胳膊和肩膀,还邀请普京坐自己的车去会谈地点。 特朗普的举动几乎挑不出错。他确实营造了一种政治性的礼貌氛围,这是很聪明的策略:若谈判成功,他肯定会把功劳揽过来,比如“我的举动全力促成和平,说服了俄罗斯”。若失败,他可能会说“我已尽了全力,主动发起会面,礼貌友好没有施压,可普京不领情,这全是他的错”。 普京则完全看透了特朗普的心思,但也满足了他的想法和欲望。在捍卫俄罗斯立场和路线时,普京态度坚定,但在照顾特朗普情绪方面,他又彬彬有礼、灵活变通。看他递给特朗普的两次“助攻”就知道:
这是特朗普的胜利:他得到了想要的外交声望,离“世界和平捍卫者”的虚名又近了一步。而对普京而言,美方没有提出新的对俄制裁,也没有提出继续对俄罗斯的重要伙伴国家(比如中国)进行“二级制裁”,中国已对此表示肯定。这是第一个重大的胜利。 第二,在国际社会看来,谁该为这场战争及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全球紧张与动荡负责,这是个关键问题。西方国家正全力让俄罗斯在“全球南方”及多数国家眼中,成为主要侵略者和国际和平的破坏者。 对普京来说,会面本身就是打破这种叙事的关键一招。两国领导人会面,意味着特朗普单方面打破了拜登时期的“大西洋主义同盟”叙事,撕开了对俄外交孤立的防线。原定的制裁威胁、停火通牒未出现在议程中,美国财政部甚至为会晤破例发放了金融豁免许可。民主党多年构建的对俄制裁共识,在安克雷奇红毯上被特朗普的掌声和高规格礼遇碾碎。 |